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微风(bolang6688)的博客

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石碾、石磨与石臼  

2018-02-25 19:48:11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石碾、石磨与石臼

眼下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三季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。在第5集《酥》中,有这样一段画面——巨大的石碾滚动在碾盘上,碾盘上的麦粒逐渐被碾碎,直至变成粉末。画外音“战国时期石磨的发明,是小麦的精细化处理成为可能。石磨,像一个钟表的表盘,把小麦带入了中国人生命的时光,从粒食到粉食,碾磨之后的口感大为改观,昔日备受冷落的小麦摇身一变,终于浓墨重彩登上了中国人的饭桌”。

在这里,编导把石碾和石磨搞混了。画面中出现的是石碾,而不是石磨。

石碾,是一种用石头和木材等制作的使谷物等破碎或去皮用的工具,由碾盘(碾台)、碾砣(碾磙子、碾碌碡)、碾框、碾管芯、碾棍孔、碾棍等组成。

石碾分上下两部分,上面的叫碾砣,下面的叫碾盘。碾盘和碾砣的接触面上,錾有排列整齐的中间深两边浅的碾齿,而碾砣上錾(zà有排列整齐的一边深一边浅的碾齿,用以磨碎粮食。碾砣被固定在碾框上(碾齿深的那头在中间),而碾框是用硬木(一般是枣木)做成的架子,呈四边形。碾砣两头的中央有两个向里凹的小圆坑,里面固定着一个小铁碗儿,叫碾脐;在碾框的对应位置固定着两个圆形铁棒,与碾脐相对,凹凸相合,能自由转动。碾框的一端,中间有一孔,套在碾管芯上,而碾管芯是固定在碾盘正中央的一根金属圆柱。碾框上一般还凿有两个碾棍孔。

这一切组合就绪,再安上碾棍,这盘石碾就可以使用了。碾棍是两根一米左右的木棍,分别插在两个碾棍孔里,呈对角线分布。当逆时针推动碾棍,碾砣转动起来,石碾就开始工作了。

石磨,在电器化出现之前,作为常用的粉碎工具,曾遍布世界各地。

据说,磨最初叫硙(wei),汉代才叫做磨。石磨的发明人是鲁班。在鲁班生活的年代,人们要吃米粉、面粉,都是要将米、麦放到石臼里,用粗石棍去捣。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不说,捣出来的米粉面粉有粗有细,而且一次捣的数量也有限。鲁班想找一个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。就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扁圆柱形石头做成磨扇,下扇中间装一个短的立轴,用铁制成,上扇中间有一个对应的空套,两扇相合以后,下扇固定,上扇绕轴转动。两扇相对的一面,留有一个空膛,叫磨膛,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。上扇有磨眼,磨面的时候,粮食可以顺着磨眼流进磨膛,均匀地分布在四周,被磨成粉末,从两扇之间的缝隙流到磨盘上。再经过箩筛去皮后,就得到了粗细均匀的米粉、面粉。当然,石磨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,不但能磨面,同样可以磨浆、磨糊。

从史书记载中发现,石碾的出现,早于春秋,石磨的出现,约在战国晚期。这样看来,石碾和石磨距今已经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了。可以说,石碾和石磨伴随着整个农耕文明的发展,而且其作用一直延续到现代工业社会。

而石碾和石磨的前身应该是石臼。

石臼也叫碓臼,据说,在石碾、石磨出现之前,人们就是用石臼加工粮食的。后来石臼的功能逐渐退化,只用来捣米了。石臼的形状很特别,一大石块上凹进去个坑,有深有浅,大小不一,坑是圆形,底似锅底状,将稻谷或谷子放进去,然后将一根粗大的石杵插入石坑,双手拎着杵把上下捣击。捣击一阵后,须将坑里的谷物掏出来,用簸箕将谷皮除去,再放进石坑里捣。如此这般三四个来回后,石坑里就剩下白花花和黄乎乎的米了。用石臼捣米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。一般是强壮的男士才能干这种活。有的石臼人们制成一个木架,将石杵或木杵固定在木器杠杆的一端,中间放一个支点,另一端用脚踩踏,来回上下捣杵谷物粮食。

但是,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,石碾和石磨终究还是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退去了,更不用说石臼了。即使偶尔出现在我们的视野,也已经或者作为一种农业文化的象征,或者就是作为一种古老文明的符号了。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90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