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微风(bolang6688)的博客

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采拾地角皮  

2012-08-04 11:33:09|  分类: 随笔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采拾地角皮

 

采地角皮 - 微风 - 微风(bolang6688)的博客

 

昨天受热带风暴影响,下了一天的雨,今天还是阴着天,早晨起来锻炼时还被一阵雨浇透了全身。不过这样的天是应该适合去采地角皮的。

吃过早饭,骑车到了南边的山上,看看能不能找到地角皮。

    地角皮也叫地耳、地衣、地木耳、地踏菇、地见皮、葛仙米、也有人称作天仙菜、绿菜、地皮菜等。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苔藓类植物,生长在没有被污染的潮湿地方和木耳相似,营养价值很高。

《本草纲目》释:地踏菇属地耳、石耳这类,形状如木耳,气味甘、寒、无毒,明目益气。经现代医学研究,地踏菇味甘性寒,入脾肺经。有祛热、收敛、益气、清补、明目等功效。治火眼夜盲、烫伤烧伤、肺热咳嗽和久痢脱肛,清热凉血,并辅助降压。地踏菇口感爽嫩,似海味又略带特别的野草清香

《纲目拾遗》释:“地耳,初取时如小鲜木耳,紫绿色,以醋拌之,肥脆可食,干则以水浸之,与肉同煮,作木真味。性寒不宜多食。 四川亦有之,必遇水冲乃得,岁不常有。他如深山背阴处大雨后,石上亦间生,然形质甚薄,见日即化,或干如纸,不可食矣。”

我虽然曾经多次当地的饭店里吃过地角皮炒鸡蛋、地角皮鸡蛋汤之类的菜,但还没有自己亲自到山上采过地角皮。虽然知道它的大体形象,但原生态的地角皮是什么样子,还等待我去解开庐山真面目。

我把车停在山脚下,顺着山路走到山坡上。雨后的青山树木葱茏,溪水潺潺,空气特别清新。虽然居处离这里不是很远,但能够在这样的清爽空气中酣畅呼吸,还真是机会不多。

我弯下腰,在石板旁边的草丛里寻觅。不大一会儿,就发现了地角皮的影踪。它就躲在靠近石板的草棵里,不仔细看还真看不见。轻轻拨开草丛,一个个幽绿泛黑的地角皮就露出来,用手轻轻地捡起来,软软的,黏黏的,放到鼻子下面闻闻有一股土腥味。一个个小小的地角皮,像极了小木耳,只是要比木耳软、比木耳薄,而且它的颜色中泛着点青绿。

看到了这自然中的地角皮,而且能够亲手去采摘,我很兴奋。

我用一个草棒小心的把那些藏在草丛中的地角皮掘出来,用手指轻轻弹掉泥沙和杂草,小心翼翼的放进塑料袋。这个工作看似轻松,实则很辛苦。因为要从杂草丛生的草棵中找寻地角皮,要不住的弯腰、下蹲,还要仔细的搜索和认真的采摘。但是想想自己能在自然的天宇下畅快的呼吸,能够采摘到这自然馈赠的美味,辛苦点也没有啥,辛苦中还蕴含着一分收获和欢乐。

我埋着头搜寻采摘地角皮,连太阳出来也没觉察到。虽然汗水顺着发梢往下滴,但看看袋里的地角皮越来越多,心里还是蛮欣慰的。

看看天越来越热了,太阳出来后,地角皮很快萎缩,很快就要晒干,采摘也越来越不易,于是我走到小河沟边,洗了把脸,就骑车回家了。

回到家,把地角皮放进清水里漂洗干净清除泥沙、碎草,水灵灵、嫩生生绿莹莹的地角皮十分诱人

    晚上,新出锅的馒头,配上墨绿色、肥润柔滑的地角皮鸡蛋汤,真是令人大快朵颐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756)| 评论(9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