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微风(bolang6688)的博客

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“碓”的记忆  

2012-03-04 08:16:46|  分类: 随笔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这里所说的“碓”(dui),是用来舂米的一种古老的工具。这种工具对于年轻人来讲,那是间或能从历史记载或者博物馆展览中看到的很原始的劳动工具,对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人,大概也只是偶有模糊的印象罢了,但是对于我,这种记忆非常清晰而且深刻。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,我的家里还是有这种东西的。

“碓”,就是下面一块大石板,石板上凿一个窠臼(石窝),上面有一块前面粗壮后面稍细的大木头,木头后端有一支点,木头前面的下端有一截与大木头垂直的圆木柱,圆木柱正对石窝。用脚踩踏木头后端,前端自然翘起;然后把脚抬起,木头自然落下,正砸在石窝里。如果石窝里放入粮食,这样反复数次,粮食就会被捣烂。(如图)

“碓”(dui)的记忆 - 微风 - 微风的博客(原创)

 正如上图所示,这种舂米的“碓”,就是利用了简单的杠杆原理。

小时候,看到大人舂米时的动作,感到非常惊奇,也非常羡慕。

用“碓”舂米,是需要些技巧的。左脚站好,掌握平衡;右脚踩住“碓”的末端;手拿长把小苕帚。右脚用力踩的同时,手中的小苕帚把米烧尽石窝,然后右脚放松,“碓”砸进石窝……如此循环,既要配合好动作,又要把握好节奏。不能急,因为稍微有一点掌握不好,“碓”头就可能落偏了;也不能慌,舂米是一种力气活儿,更是一种技巧活儿,需要悠着点劲,劲太大,米可能就石窝里砸出来太多。

“碓”(dui)的记忆 - 微风 - 微风的博客(原创)

 这个碓较接近我记忆中的形象了

    当然,用“碓”不是仅仅舂米,什么高粱啊,豆子啊,麦子啊,甚至是地瓜干都能在“碓”上舂。舂得差不多的时候,用细箩(有时也用粗箩,主要看怎么用)箩一箩,箩出来再放在石窝里舂。

如果是两个人舂米,速度自然快得多,但是技巧和配合就更重要了。一个踩“碓”,一个扫米。“碓”起来,苕帚把米扫进去;一前一后,一起一落,是一种劳动,也是一种艺术。这样配合的艺术,与铁匠打铁、石匠夯锤异曲同工。

所以,在没人的时候,我们小伙伴也试着踩“碓”。可是人小,力量不够,重量也不足,两个人站在“碓”上,也只能徒唤奈何。后来,上学了,个子也高点了,力量也大点了,勉强能把“碓”踩起来,可是不是砸到左边,就是砸到右边,反正砸在石窝里的时候少。所以也只是玩玩,舂米的经历近乎于无了。

我还没上初中的时候,家里的“碓”就没了。大概是因为村里有了磨面机的缘故吧。至于家里的“碓”到哪里了,我已经没印象了。

现在想来,舂米碓毕竟是一种劳动人民创造的简单机械,尽管简单,但它为劳动人的生活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而且它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79)| 评论(7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