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所说的“碓”(dui),是用来舂米的一种古老的工具。这种工具对于年轻人来讲,那是间或能从历史记载或者博物馆展览中看到的很原始的劳动工具,对于四五十岁以上的人,大概也只是偶有模糊的印象罢了,但是对于我,这种记忆非常清晰而且深刻。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,我的家里还是有这种东西的。
“碓”,就是下面一块大石板,石板上凿一个窠臼(石窝),上面有一块前面粗壮后面稍细的大木头,木头后端有一支点,木头前面的下端有一截与大木头垂直的圆木柱,圆木柱正对石窝。用脚踩踏木头后端,前端自然翘起;然后把脚抬起,木头自然落下,正砸在石窝里。如果石窝里放入粮食,这样反复数次,粮食就会被捣烂。(如图)
正如上图所示,这种舂米的“碓”,就是利用了简单的杠杆原理。
小时候,看到大人舂米时的动作,感到非常惊奇,也非常羡慕。
用“碓”舂米,是需要些技巧的。左脚站好,掌握平衡;右脚踩住“碓”的末端;手拿长把小苕帚。右脚用力踩的同时,手中的小苕帚把米烧尽石窝,然后右脚放松,“碓”砸进石窝……如此循环,既要配合好动作,又要把握好节奏。不能急,因为稍微有一点掌握不好,“碓”头就可能落偏了;也不能慌,舂米是一种力气活儿,更是一种技巧活儿,需要悠着点劲,劲太大,米可能就石窝里砸出来太多。
这个碓较接近我记忆中的形象了
当然,用“碓”不是仅仅舂米,什么高粱啊,豆子啊,麦子啊,甚至是地瓜干都能在“碓”上舂。舂得差不多的时候,用细箩(有时也用粗箩,主要看怎么用)箩一箩,箩出来再放在石窝里舂。如果是两个人舂米,速度自然快得多,但是技巧和配合就更重要了。一个踩“碓”,一个扫米。“碓”起来,苕帚把米扫进去;一前一后,一起一落,是一种劳动,也是一种艺术。这样配合的艺术,与铁匠打铁、石匠夯锤异曲同工。
所以,在没人的时候,我们小伙伴也试着踩“碓”。可是人小,力量不够,重量也不足,两个人站在“碓”上,也只能徒唤奈何。后来,上学了,个子也高点了,力量也大点了,勉强能把“碓”踩起来,可是不是砸到左边,就是砸到右边,反正砸在石窝里的时候少。所以也只是玩玩,舂米的经历近乎于无了。
我还没上初中的时候,家里的“碓”就没了。大概是因为村里有了磨面机的缘故吧。至于家里的“碓”到哪里了,我已经没印象了。
现在想来,舂米碓毕竟是一种劳动人民创造的简单机械,尽管简单,但它为劳动人的生活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而且它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