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大儒朱熹的《春日》诗被誉为“千古绝句”,“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;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”,描绘的就是泗水河畔的无边美景,而泗水的源头便是泉林。
也许正是受了这诗的招引,便于冥冥之中产生对于那方圣地的膜拜之情,于是我去寻芳泉林。
我是奔着那方水去的,怀揣着对于那水的景仰与期待。但当我真正走近那一泓泓清泉,我的心还是被深深震撼。
那是怎样的一池池泉水啊,清澈得让人心醉,纯净得让人自失。从污浊的世界里走来,满眼的灰色、满脑的尘俗刹那间荡然无存,一份来自远古的悠然与纯洁瞬时涌上你的心田。
在初夏的微风中,在朝晨的艳阳下,在浓密的柳荫里,在葱翠的水草边,每一方清泉都在自由地涌动,每一处溪水都在蓬勃地流淌。
这里的水,不喜独居,群泉汇流,成溪,成潭,成河,这也许就是“泉林”之由来。
这里的水,有的水流涓涓、甘冽清醇;有的跳跃奔突,迸发喷涌;有的忽聚忽散,忽断忽续,忽急忽缓,日光映之,俨然珍珠;有的水色苍苍,出处宛若虎口怒张,深处浑如黑虎藏身……于是,便诞生了“甘露泉”、“趵突泉”、“珍珠泉”、“黑虎泉” ……
这里的水,流淌着久远的文化。这里离孔子出生地尼山不远,孔子应该常来此游玩,相传是孔子临流慨叹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的地方。由于与尼山为邻,流传许多与孔子有关联的故事,泉林之水,便映照着圣人的风采,濡染了儒家文化的的神韵。因而泉林之水从古流到今,昼夜不舍,也是在传递着一种信息,延续着一种精神,承载着一脉文化与传统。
这里的水,涌流着厚重的历史。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称泉林为“海岱名川”,李白在此留下“秋波落泗水,海色明徂徕”的佳句,朱熹的《春日》诗篇也是至今传诵,康熙、乾隆祖孙俩更是多次东行、南巡来此观景,并建有行宫,留下大量诗篇……历史还在以一种特殊的形式缓缓流淌。
泉水旁,串串如珠如玑的水泡汩汩冒出来,粼粼的水波闪烁迷离的光影,油油的水草在水底飘摇,中华鲟在洁净甘醇的泉水里游弋……这是现实的影像。
泉水旁,1500多年树龄的老银杏树枝叶繁茂的静默着,秦汉时期的古卞桥在沧桑的烟雨中伫立着,乾隆御制的巨大石碑在潺潺水声里高耸着……这是历史的印迹。
我在想,泉林之水,是历史和现实交融的一份证明。泉林之水,从古流到今,映照着历史,映照着现实,也映照着未来……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