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7日,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《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》。调查结果显示,全国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”的人数比例为28、2%(含学生)。
公报同时介绍了一些发达国家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:美国实行“积极体育锻炼”的统计指标,即每周5天进行体育锻炼,每次30分钟以上,强度在中级以上。2005年,美国“积极体育锻炼”的人口比例是49%。加拿大在2000年的调查显示,48%的人参加体育锻炼。在芬兰,2005年至2006年,有39%的成年人每周参加一次高强度体育锻炼或5次以上中强度体育锻炼。在日本,2004年,每周参加一次体育锻炼的人为55、4%;在韩国,2005年20岁及以上人口每周参加中强度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男女分别为22、5%和21%。
与上述国家相比,我国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“基本处于中等以下的水平”。
在收获北京奥运会的圆满和辉煌之后,在经历51枚金牌的激动与兴奋之后,在看到这份公报,相信你我都会少一份冲动,多一份理智;少一些火热,多一些冷静:竞技体育毕竟不同于大众体育,我们确实只不过是一个体育大国,绝不是一个体育强国。
我算是一个“经常体育锻炼”人。每天早晨活动一个多小时,是我多年的习惯。因此,评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我还是有些发言权的。据我多年观察,真正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以中老年人居多,青年人极为个别;城镇居民居多,农村人口罕见。所以说,官方统计的28、2%的数字恐怕是含有水分的。
说到锻炼,可以说中国人的观念也不是完全统一的。
老祖宗说:“闻鸡起舞”。
现代专家说,一天之中,最佳的锻炼时间是下午三四点之后。
于是,你我便不知所从。
但是,从我最朴素的认识出发,我认为什么时间锻炼是次要的,养成一种习惯才是最重要的。所以,基于这种认识,这些年,我始终没有间断过这种晨起的锻炼,即使在前两天气温降到零下14度的时候。我现在已经把这种习惯当成锻炼身体之外磨砺意志的方式。
我知道,我的习惯目前只是我很个别的现象,但是我希望每天的体育锻炼成为一种时尚。如果哪一天我们见面时将“吃饭了吗”改为“你锻炼了吗”,我们离和谐与文明就越来越近了。
评论